
一、金秋聚首启新程,金陵盛会谋共赢
2025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国 - 东南亚嘉里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创新与共同富裕国际会议” 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安中大楼召开。中马及东南亚多国政府官员、学界专家、企业代表共齐聚,围绕经济转型、数字创新等核心议题研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党委副书记焦瑞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际化工作处处长谷成和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经理安同良等相关公司部门的领导出席活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副经理、经济公司经理郑江准主持。
开幕式上,焦瑞华致辞强调,中马关系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典范,本次研讨会是响应两国深化合作需求、落实主要领导出访、深化校际交流成果的重要举措,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将全力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两国青年科学家合作网络共建,为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郑江淮指出,中马在产业创新与共同繁荣领域的合作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期待通过思想碰撞为两国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智力支持,会议搭建起中马学术与产业对接的桥梁。
二、主旨演讲献良策,共探合作新路径
●拿督斯里穆斯塔法・穆罕默德(马来西亚首相署(经济事务)部长):以转型破局,锚定协同方向
穆罕默德指出,马来西亚已从农业经济体转型为服务业(2025 年占 GDP 57.0%)和制造业(2025 年占 22.1%)主导的开放型经济,2024 年 GDP 增 5.1%,2025 年预计增 4.0%-4.8%,人均 GDP 将达 13528 美元。但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财政赤字、制造业 “低端锁定” 难题,为此推出相关规划聚焦三大核心赛道。他高度认可 ECRL 项目与关丹产业园的合作价值,建议中马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深化协作,构建 “双向赋能” 生态。
●刘培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破共同富裕难题,促经验互鉴
刘培林提出 “共同富裕是系统性工程”。中国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且收入分配失衡,2024 年高低收入组家庭月均收入相差 10.4 倍,基尼系数高于国际警戒线。实现共同富裕需突破技术冲击、高净值人士外流、刚性支出挤压消费三大障碍。他强调,中马可互鉴经验,如中国 “精准扶贫” 助马减贫,马 “社区赋能计划” 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拿汀斯里苏海扎・哈尼姆(马来西亚科公司院士(FASc)、马来亚大学 Ungku Aziz 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多维治贫,深化减贫协作
哈尼姆提出贫困评估需超越单一收入指标,马来西亚 2019 年引入多维贫困指数(MPI),从教育、健康、生活标准、收入四维度评估。虽马绝对贫困率大幅下降,但区域与群体差异显著。马推出 “硬核贫困人口消除计划” 分类帮扶,截至 2024 年底助 12.7 万户脱贫。她表示,中国 “精准扶贫” 协同模式值得借鉴,期待中马在贫困评估、社区赋能领域深度合作。
●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握数字创新逻辑,拓合作空间
余典范指出中国数字创新有应用驱动、政策引导、生态协同三大特征,2023 年数字经济规模达 7.5 万亿美元,但面临核心技术 “卡脖子” 问题,正加大研发投入。他建议中马构建数字经济 “双向赋能” 格局:中国平台助马特色产品入华,马为中国数字企业拓展东南亚提供便利,共筑 “数字丝绸之路”。
●安同良(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经理):创互联式范式,建跨境创新网络
安同良提出传统线性创新已转向 “分布式多主体” 网络,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通过数据共享协同创新。他以华为 5G 研发、长三角集成电路创新网络为例佐证。强调中马企业可依托 “两国双园”,在半导体领域开展 “中国研发 + 马来西亚制造” 合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联合研发适配车型、共建充电桩,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
●拿督苏哈娜・宾蒂・Md・萨利赫(马来西亚经济部宏观经济司司长):聚焦重点领域,提质伙伴关系
苏哈娜以数据指出,2024 年双边贸易额 385.7 亿林吉特,中国连续 14 年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马直接投资存量 37.9 亿林吉特。她表示,马来西亚将重点吸引中资参与半导体、新能源、数字经济领域 —— 半导体领域共建研发中心,新能源领域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数字经济领域升级基础设施,并优化审批流程保障企业权益。
●哈斯里・A・哈桑(马来西亚北马经济走廊特区执行机构首席运营官):以北部走廊为支点,构合作模式
哈桑介绍马来西亚北马经济走廊特区(NCER)贡献马来西亚 28% 的GDP,聚集众多跨国企业。他推介玻璃市内陆港、居平谷工业区、吉打科技园三大项目,强调 NCER 与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互补,可构建 “中国研发 + 马来西亚制造 + 东盟市场” 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张艳(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升级 “两国双园”,促进创新协同
张艳指出马来西亚 - 中国关丹产业园、钦州产业园自 2013 年启动以来,已成为中马产业合作的 “典范工程”,是中国 “两国双园” 模式的首创案例,提出 “两国双园” 需从产业联动转向创新协同,可从搭建跨境创新平台、推动标准互认、加强人才联合培养三方面升级。她表示该模式可复制至数字经济、绿色能源领域,成中马合作 “试验田”。
●穆罕默德・扎米尔・帕克胡丁(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纳米光电子研究技术研究所所长):协同破半导体链,建稳定供应链
扎米尔指出马来西亚是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但前端能力薄弱、人才短缺,正推进 “国家半导体战略”。中国在半导体材料、设备领域进步快,中马合作可优势互补。他建议中马联合研发、开展产能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提供支撑。
●卜茂亮(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授):以社会责任为纽带,促进合作可持续
卜茂亮提出跨国企业社会责任是中马合作 “软支撑”,以华为、吉利在马实践为例,说明兼顾 “经济、社会、环境” 效益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部分中资企业存在不足,建议中马企业推动绿色发展、开展社区共建、加强文化交流,让合作惠及民众。
三、平行论坛深研讨,细化落地路径
四场平行论坛同步举行。“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 论坛建议借鉴广东经验,联合研发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与跨境合作” 论坛呼吁升级 “两国双园”,推动电子证书互认;“贫困治理经验分享” 论坛达成减贫经验交流机制共识;“半导体与高端制造” 论坛提议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为中马合作提供实操路径。
四、凝聚共识向未来,共谱发展新篇
此次会议凝聚三大共识,形成多项合作意向。当前中马合作从基础设施联通迈向产业协同创新,ECRL、“两国双园” 成典范。随着 RCEP 实施与 “一带一路” 对接马相关规划,中马在多领域合作将迎更多机遇,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动能,共写中马命运与共新篇章。
